看看世界各国如何教孩子们交朋友?
来源:育栋教育
时间:2019-05-10
点击:183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小孩子的智力发展和社会化进程主要是在他们和比自己更成熟的社会成员一起活动、一起相互作用之下,逐渐完成的。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中,学会了做事情,懂得了好多不懂的东西,知道了好多游戏规则和社会规则,他们的智慧增长了,社会化进程也循序渐进地完成了。
美国:小学同学间经常“约会”
美国的小学文化中特别注重社交,注重每个人和其他小朋友的关系。同学之间经常会“约会”,就是相约到别人家里玩,甚至是在别人家里过夜。约会有专门的词汇,叫作“playdate”,过夜叫作“sleepover”。孩子们互相邀请,约好后再告诉家长,征得家长同意,然后由家长们来协调具体的安排。
这种约会是小学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几乎每周都会进行,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派对,比萨派对、冰淇淋派对,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就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
此外,美国课堂上还广泛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一位在美国的小留学生说:“我们班有32个人,4人一组,共有8组。一个小组中4个人的桌椅拼成一个长方形方桌,各个组4张桌子的左上角都分别写有A、B、C、D,每个字母代表一个职位,坐在写着不同字母桌子旁的人有着不同的任务:A桌子上的人是小组BlueBin(每个人用来装自己作业或杂物的蓝色盒子)的管理者,坐在字母B桌子旁的是小组削笔人,在字母C边的人是桌椅管理者,而坐在字母D旁的人是传卷子或纸的人。这些字母过一段时间就会在四张桌子中变一次位置,一切都是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的。
德国:“伙伴互助”从幼儿园做起
在德国的幼儿园里,不分大中小班,大的小的在一起玩耍,相互扶助,相互学习。现在他们把这个模式延伸到了学校,在小学的一、二年级间也使用这个模式。
一、二年级混合班里,有22个或是24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对子伙伴,二年级的伙伴有义务帮助一年级的伙伴。一对伙伴坐在一起,二年级的告诉一年级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么做……老师讲课时,拿出不同颜色卡片,不同颜色的卡片要不同年级的孩子回答。当然,做作业时不同年级的孩子有不同的作业,一年级的孩子们很关注着二年级的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而二年级的孩子们也很注意自己的榜样形象。班级里上课时安安静静,下课时和谐玩耍,谁也不会欺负谁,谁也不敢欺负谁,因为他们都有他们自己的伙伴。
法国:小学起开设“学习共处”课
法国从小学起正式设置“学习共处”的道德教育课,要求儿童从其同伴那里认识其行为,认识到集体生活的约束是他们自由的保障,惩罚不是成人的裁决而是规则的实施。他们要学习拒绝暴力、把握冲突、讨论遇到的问题。
法国实施教育世俗化的原则,国家不允许在公立学校内进行宗教教育。发展公民能力与学会共处是法国公民教育的重点。但在小学低年级,设置“公民教育”课还为时尚早,只是在语文课中渗透一些基本概念:适应集体的规则、与同伴和成人对话、倾听他人讲话、合作。
“公民教育”课自小学三年级正式设置。其基本目标是使每个学生在个性特点和独立性逐渐形成过程中更好地融人班级与学校生活。公民教育课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提出的具体问题,意识到个人自由、社会生活的约束和价值分享的相互关系。
芬兰:更多学习来自同伴交往
芬兰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开发自己的课程,全面评估学生的成长。芬兰教师相信学习并不仅仅发生在教师的正式课堂中,孩子在课外,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甚至可以学到更多。因此,芬兰的小学生一般只上半天课,下午半天参加课外活动或各种学习或娱乐俱乐部。据调查,大约2/3的10至14岁学生至少参加了一个青年运动协会。
此外,芬兰学生家庭作业的压力并不大。芬兰大部分中小学生都能在校内完成作业,回家的家庭作业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即便是高中生也很少参加课外补习。芬兰教育者认为,重复的、智力上没有挑战的作业并不能带来学业上的进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